绍兴是中国酱文化的重要代表地,“无绍不成酱”是对绍兴酱产业、酱文化集中兴旺的概括。
01
追溯历史
据考证绍兴的制酱技艺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当时当地就开始生产酱油。春秋末期越王句践时期,酱已进入古代盛产时期。到了唐宋时酱油不但是一种重要的生活用品,也同时作为一种医疗用品广泛存在于百姓的生活之中。明朝时有文献记载绍兴最早的酱园叫“俞合兴酱园”,开业于明崇祯十六年(1644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到了清代绍兴酱园业迎来鼎盛时期,清朝光绪年间起,绍兴酱园业同仁以亲带亲、友携友方式,在全国二十一个省的大、中小城市陆续开设酱园四、五百家,酱园业愈加昌盛,遍及全国。到了十九世纪初期,甚至有“绍酒行天下,酱园遍全国”的说法。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绍兴酱园业经历了公私合营等变革,但是依旧传承不息。其后又经历数十年至今,绍兴酱油产业持续发展,一些传统酱园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如仁昌酱园等老字号在保持产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技术,改善质量提升生产效率。
![]()
02
地域特色
在绍兴酱油不仅仅是一种日常调味料,更是一种饮食文化的载体。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各种酱制品,如酱瓜、酱萝卜、酱鹅、酱鸭、酱肉、酱鸡、酱菜、红酱、酱油、腐乳等,几乎能酱的东西都要酱了再吃。此外,各种原汁原味的清蒸菜肴,蘸上酱油更添美味。这些美味佳肴在酱的熏陶下,更添一份醇厚与鲜美。这些在大家小巷四溢的酱油的醇香,蕴含着岁月沉淀的人间烟火味。岁岁年年,时光在变,不变的是传承千年的味蕾记忆。
![]()
03
制作工艺
绍兴的传统酱油名称有太油、头油、顶油、上油、市油等,制作工艺基本相同。母子酱油是绍兴的传统产品,可谓是酱油中的珍品,而且是绍兴黄酒之一善酿酒的“鼻祖”。该工艺以酱油代水(为母)放入酱饼(为子),故名为母子酱油。
![]()
母子酱油由天然发酵酿造而成,精选面粉、黄豆为原料,蒸熟后先做成酱饼,摊晒、干燥、粉碎后配制汤料拌匀,如同酿酒一样盛在大缸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发酵,经过2-3个月的日晒和夜露,酿制成酱油。然后用这种酱油作汤料,放入发酵后的酱饼,再经日晒和夜露,待其成熟后灌入缝制结实的绸袋中重压、滤汁、去渣方可制成。母子酱油天然发酵酿制过程时间很长,历经几个月,春天(黄梅天)做酱饼、发酵,夏天(大伏天)晒酱,秋天成油,又名“伏酱秋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