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可以干什么?围炉不一定煮茶,还可以烙豆干。在拥有300多年豆干生产历史的大方县,围炉烙豆干是冬日的生活常态。
大方县六龙镇营盘村支书欧启云夹起一块刚炸出锅的豆干向记者展示,色泽金黄、软嫩Q弹,再配上灵魂蘸料——辣椒面,瞬间食欲就上来了。
“我们村的人几乎每家都有做豆干的手艺。”欧启云说。
其实,欧启云还有另一个身份:大方县六龙镇营盘村雁坪隆泉有限公司负责人。
工人正在分拣豆干。牟绍莉 摄
近日,走进雁坪隆泉公司生产车间,打浆机隆隆作响,点浆的大锅里水汽升腾,豆浆香味扑面而来,数十位工人忙着赶制豆干订单,供应市场。
泡豆、研磨、煮浆、点浆、压榨......经过十余道工序,十余个小时,一颗颗豆子嬗变成一块块豆干。目前,大方豆干主要有手撕豆干、葱花豆干、荞灰豆干、臭豆干等,深受消费者喜爱。
“我们制作的豆干每道工序都很讲究,采用传统制作方式,用煤火控温,制作出的豆干口感都很好,消费者很认可。”欧启云说,公司按照订单生产,日产日销。快过年了,豆干市场需求增加,现在订单都排到4天后了。
该公司有3条生产线,旺季日使用黄豆约3000斤,生产豆干20多万片。线下通过联系农贸市场、餐饮企业等方式,产品已远销云南、四川、浙江等省外市场;在稳定线下销售渠道的同时,公司与东关工业园区的皇尚香等电商团队合作,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带货,让藏在深山的大方风味传到了更远的地方,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味蕾。
整齐摆放的豆干。牟绍莉 摄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村村集体收入已达200万元。营盘村曾经是深度贫困村,如今通过发展豆干产业切实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不仅让营盘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也间接带动群众创收达35万元,真正实现了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向输血功能的升级蜕变。
“工资一个月有3000多元,比种玉米强多了。”在包装车间里,年龄60岁的杨永先正忙着包装刚制作的豆干。
时值雁坪隆泉公司发工资的日子,中午时分在财务室排队领工资工人们,脸上浮现出幸福的笑容。
“这个月人少,人工工资发了8万多元工资。多的时候,一个月要发10多万元工资。”欧启云介绍说。
营盘村只是大方县从事豆制品生产的经营主体之一。数据显示,目前大方县从事豆制品经营的手工作坊、合作社、企业等经营主体超过1500家。而且大方豆干的市场正在逐渐在扩大,已有部分企业生产的豆干出口到东南亚地区。
在大方,凭借历史悠久的制作工艺、酸水点浆,以及当地优质水源、大豆原料等“独家秘方”,大方豆制品在口感、味道、形态、营养价值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地方特色,如今已研发出小豆腐、豆干、豆棒、豆豉、豆腐皮、豆腐丝、腐竹等10余个系列产品。
等待打包发货的豆干。受访者供图
近日,“冬日阳生六龙村跑”活动在大方县六龙镇举行,借此契机,六龙镇政府在活动现场搭上台子举办“千人豆干宴”,并邀请直播团队团队进行直播带货,推广当地豆干,成交量4200余单。
为进一步打响大方豆干的影响力,2023年以来,大方县通过东西部消费协作毕节(大方)农特产品产销对接会、“花海毕节”奢香文化艺术节暨“大方豆干”美食节等活动推介包括大方手撕豆干在内的大方天麻、食用菌、核桃乳等优质农特产品及手工工艺品,吸引当地市民品鉴、选购,通过系列活动带动黔货出山。
此外,凭借成熟的制造工艺,大方县打通了大豆种植、豆制品生产加工及销售的多元业态全产业链发展。
下午3点,位于六龙镇的红灯笼豆干火锅店内还有不少客人在用餐。作为一家专门烹制大方豆干的20多年老店,红灯笼豆干火锅店的好味道吸引着不少来自黔西、遵义、毕节、贵阳等地的客人。据店主段传凤介绍,不少人开好几个小时的车,就为了来六龙镇吃豆干火锅。
随着大方豆制品产业的持续发展壮大,如今,千余家豆制品生产主体遍布该县各个乡镇,全县豆制品年产值超3.5亿元,带动一方百姓增收致富。